一、何为湿地?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根据湿地的定义,湿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然湿地:例如沼泽、湿草甸、湖泊、河流、滩涂;二是人工湿地:水库、池塘、人造湿地等。
二、“世界湿地日”由来
1971年2月2日,历时8年之久的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为了纪念这一壮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10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以此来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湿地。2019年已经是第23个“世界湿地日”了,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与气候变化,旨在突出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三、湿地的“三大功能”
(一)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维护生态安全中有重要作用。一是淡水之源。江河、湖泊、沼泽等湿地蓄积了大量淡水资源,是居民饮用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重要来源。据监测,我国的湿地保存了全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例如包含沙畈、金兰、九峰、安地等4个水库的市区饮用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金华市区100多万群众的“大水缸”。二是地球之肾。湿地是大自然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水质、降解污染方面具有人工难以比拟的净化作用。据测算,去除污水中的1kg氮,人工湿地所需的基础建设费用仅为污水处理厂的50%,运行管理费仅为15%;因此,金华市大力推进“一厂一湿地”建设,即在大型污水处理厂下游配套建设污水尾水深度净化处理人工湿地。三是物种基因库。据研究表明,仅占地球6%的湿地环境中,生活和栖息着世界上20%的生物物种,其丰富程度仅次于森林。浙江省的湿地为32.5%的高等植物、79.8%的脊椎动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四是灾害缓冲器。湿地就像一个巨大的海绵体和蓄水库,在旺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削峰减洪;在枯水期排出水,回补江河。1998年特大洪水期间,洞庭湖调蓄水量为 269.13 亿立方米,占入湖总水量的 32%;鄱阳湖对五河来水的调蓄水量为 357.36 亿立方米,占入湖总水量的47.4%。五是高效“固碳器”。全球湿地储存了陆地生物圈35%的碳素,单位面积湿地的固碳作用是森林的9倍,可以有效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二)湿地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基础作用
湿地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价值非常高,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一是“物产宝库”。湿地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粮、果、肉、药、鱼、建材、矿藏等资源,鱼类等湿地产品是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主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全球约有10 亿人口、中国约有3 亿人口直接依赖于湿地产品而生存。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正是利用海南湿地中的野生稻培育成了水稻三系。二是经济发展“生命线”。湿地是运输、贸易不可取代的载体。浙江省水运货运量全国第一,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全国第三,通过水运完成的货物周转量占全社会货物周转量的78%,货运量占35%,与铁路和公路运输相比,水运极大地降低了能耗和污染。三是重要“游憩地”。湿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使其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多方面功能,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
(三)湿地具有巨大的文化功能,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有独特作用
地球上生物进化经历了由水域向陆地的变迁,湿地则见证了生命的全部过程和人类文明演替,有河之处就是家园,有水之处就有生命。湿地是文明发祥之地。世界上许多湿地都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可靠栖息地,成为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古巴比仑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均兴起在湿地上,我省的河姆渡、良渚文化也起源于湿地。湿地还有力支撑了现代文明,北美五大湖区是美国和加拿大重要的工业区,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像底特律、多伦多这样的大城市;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湿地集中分布地区,是中国工业化的引擎。可以说,一条江河,一个梦想,一方文明;一泓碧水,一道风光,一种风情。在弘扬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湿地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