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叠翠,峡谷清风拂晓月;北盘浩荡,千年流淌润凉都;城乡绿满,生态宜居显峥嵘。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与人类文明巧夺天工共同谱写出的雄浑交响曲。
近年来,因“三线建设”而生的六盘水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种绿、用绿、享绿,环环相扣,打造“林城相融、林水相伴、林田相映”的多层次、多维度森林生态系统,让绿水青山变成助推绿色发展的金山银山。
作为有实效,成绩更喜人。今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有关表彰决定,六盘水市林业局分别荣登“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和“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榜单。盘州市、六枝特区、水城县已获得省级森林城市认定。
种绿,工业城市到国家森林城市的生态文明之路,构建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和重要生态屏障,六盘水曾是生态的“重灾区”:过度的资源开发,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让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欠下一笔不小“生态账”。
“向山要耕地、向林要口粮、向木要住房”砍与穷的恶性循环造就了濯濯童山,六盘水最严重时森林覆盖率仅7.55%,鸟类仅剩60余种,市中心城区酸雨率达55%。
濒临崩溃边缘,历届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用底线思维开辟发展境界——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就必须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战略。
思路一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向大山要绿色,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森林资源保护、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组合拳”接连打出,使城市绿化规模逐步扩大,绿化质量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六盘水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72%,森林面积达877万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形成。
深度思考大地“种绿”,绿色“家底”日渐厚实的六盘水意识到,走生态文明之路,“种绿”是前提,行动“护绿”是核心和关键,人心“播绿”才是“护绿”的根本和动力。
为此,六盘水一边以植树节、生态日、爱鸟周、湿地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一边推进大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培训计划,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体系。
用绿,工业城市到国际森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资源型经济成就了六盘水近半个世纪的辉煌,“江南煤都”美誉承载着这座新兴能源工业城市的骄傲,与辉煌相生相伴的是,六盘水久困于生态破坏,“肚皮”与“脸皮”矛盾重重。
摒弃“发展经济和治理污染是跷跷板两头”的传统发展路径,六盘水“换道”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征程上,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思维找寻到发展与生态的“最大公约数”——
“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引领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围绕主线,六盘水抢抓国家林业生态建设机遇,践行“绿色凉都”的“十条路径”,聚焦绿色体量、绿色改革、绿色产业等十类重点,不断追求“绿”、创造“绿”、放大“绿”。
事实上,回眸六盘水“发家史”,外人自会察觉,“种绿”是其应为之举,让“用绿”与“生财”实现有机结合,却是这座工业城市既考虑物质需求,又考虑生态支撑的双赢抉择。
念好“山字经”,做足“特’文章。六盘水市结合山地特色和凉都独特气候,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整合项目和资金,大力发展山地特色优势产业和林业经济。
近年来,六盘水一手抓刺梨、核桃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一边依托优势林业资源,采取“龙头企业农户基地”或“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模式大力发展“林菜、林药、林果、林蜂、林旅”等短线产业。
积数年之功,六盘水累计种植经济林260万亩,建成1万亩以上连片示范基地3个、万亩刺梨基地等省级农业园区31个。林下经济稳定面积达284万亩左右,产值158亿元以上,覆盖农户31.5万户103.95万人。
绿色带来生机,产业带来财富。逐“绿”而行,六盘水不仅收获了一城青山半城绿,也收获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笑脸,还开启了“灰色”样本绿色逆袭的新纪元——
近年来,六盘水成功利用森林资源78万亩发展旅游康养等延伸性产业,仅今年上半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2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和50%以上。
享绿,工业城市到生态森林城市的美好生活之路,让森林城市变成人类的美丽家园
晨光熹微、星月升起,在垂柳拂岸的水城河畔、明湖湿地公园的一弯碧波里、凉都森林公园深处……男女老少三五成群,健身、散步、“洗肺”,乐享清新。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让老百姓推窗见绿、出门赏景、起步闻香,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59%;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达标率保持100%;去年3月23日以来市中心城区再未出现一天大气污染天气。
一组组耀眼的数据,是六盘水从脆弱生态到满眼皆绿的有力佐证,也折射出这座工业重镇让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让群众享受美好生活的决心与信心。
加快城区增绿补绿,让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美景入画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让大地重新披绿,让河流湿地重焕生机。
而今,幸福正在绿意中绽放,31个城市公园、3个湿地公园、8个森林公园、5个风景名胜区为市民分享“绿色福利”提供了栖身之所,“蓝天白云常相伴、峰丛湿地绿相融”城市景观雏形初具。
“你们这地方真漂亮,天气凉爽,空气清爽”“曾经这里‘千风吹沙尘跑’,现在是‘荒山披新绿’”……伴随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江南煤都”固有印象正被“中国凉都”新标签所改写。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了六盘水市绿色发展进程,使广大居民共享了“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
肩负初心与使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齐头并进的六盘水而今正朝着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倍道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