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六盘水:弘扬“三线”精神 谱写幸福华章-pg电子直营店

发布时间:

字体:      

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一些重要历史时刻因其影响深远而被永远铭记——1964年,中国吹响“三线”建设号角,六盘水,风云际会,成西南地区主阵地之一。

自此,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数十万“三线”建设大军奔赴磅礴乌蒙,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拓荒创业,用铁与火缔造出一座城的光荣与梦想,奉献了青春,光辉了年代。

半世纪栉沐风雨,作为西南煤海的六盘水不辱使命,将年华与情怀、牺牲和奉献深深熔铸进共和国发展的血脉中,一个以煤、钢、电、材为主导产业的工业新城在乌蒙腹地跃动而出。

岁月鎏金,时空或许可以逐渐深邃,但光焰从不黯淡,精神永远不朽。他们扎根“三线”,坚守一生,以一人之身,成一国之事,全万家之福。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永远记得。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在六盘水调研时指出,“三线”精神与新时代贵州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核心意识和对党的绝对忠诚,我们要把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赓续传承“三线”精神,奋起追寻重塑钢铁之城新荣光,六盘水以激情燃烧的奋斗,百折不挠的耕耘,将百分之百的幸福烙印在凉都人民心坎上,升华和丰富着新时代贵州精神。

“三线”史·源起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周边,山雨欲来风满楼。彼时,东北、沿海等区域聚集了中国70%的工业基地,一旦成为战争前沿,我国将面临工业瘫痪的危急状况。1964年,党中央果断决策,作出“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重大战略决策。

自此,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建设“会战”在中华大地浩然开启。它总历时16年,贯穿3个“五年计划”,涵盖中西部13个省区,震古烁今。

此前,六盘水这一地名,尚未出现在共和国地理版图上。如今的水城在当时归属毕节地区管理,盘州归属黔西南,六枝归属安顺,却因“三线”在历史转折浪潮中,迸发出壮美火花。

1964年7月,西南三线建设长远规划(西昌)会议召开,规划建设以六盘水为中心的煤炭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军工项目,修建成昆、川黔和滇黔三条铁路,形成西南环线,自此,六盘水进入国家最高决策层视野。

同年,中共决定在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境内建立煤炭基地,六盘水这个组合性的专名由此而得。1965年1月,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在六枝成立,大规模的煤矿建设序幕拉开。

铭记恩情存如血,“三线”建设催生了六盘水——风雨几度秋,凿开混沌得乌金,国家战略高瞻远瞩,兄弟省份同袍齐心,让六盘水实现从一穷二白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历史跨越,成为贵州工业化先驱,擎起煤、电、钢、建材等工业经济四梁八柱,“江南煤都”“十里钢城”名动天下。

数据见证气壮山河,“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六盘水建立了煤炭、钢铁等企业27个,总投资达29亿元,20多个省的企业带着先进技术和设备成建制转入,奠定了六盘水工业基石。

淡看世事去如烟,六盘水没有辜负“三线”建设——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评价,“三线”建设带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诚如斯言,“三线”建设打破了乌蒙深山千年沉寂,潜藏的资源,迅疾之间,转化成发展的动力。

作为主战场,六盘水,不曾辜负家国重托,不曾辜负“三线”建设厚望。半世纪栉风沐雨,六盘水为国家累计贡献13.6亿吨煤、5600亿度电、6600万吨钢材和1.21亿吨水泥,将血汗与艰辛、年华和奉献深深烙刻在共和国能源安全的丰碑上。

“三线”人·奋进

情牵过往,“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真情炽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初心滚烫。怀报国热忱,十万“三线”建设大军开拔六盘水,誓在天险画长虹,志在荒野建新城。

凝望这一场波澜壮阔,无数“三线”儿女凭着“不想爹,不想妈,挖不出煤不回家”的英雄气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于点滴中干事业,于细小处践初心,书写了慷慨激昂的建设史诗。

他们,在恰是青春璀璨的年纪,告别倚门相望的父母,作别眷恋的土地,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物质条件,拾起行囊,满怀豪情、斗志昂扬,愿得此身长报国,只身奔赴大“三线”。

“我来过,我在这战斗过,我不后悔!”五十余载光阴,倏忽而已,时间苍老了容颜,融汇着血和汗的青春记忆却依然在他们人生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忆起往事,他们满怀深情。

住“干打垒”,喝黄泥水,“汗洗脸、风梳头”,吃红薯饭、包谷饭……艰苦卓绝的拓荒创业征程,他们,也曾被生活百般挤兑,但面对困难,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始终如一。

“抓晴天抢阴天,刮风下雨当好天”“天当被,地当床,灯是月亮扇是风。”“身居山洞观世界,脚踏群山争先锋”……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用粗粝的双手淘沥出家国赋予的使命。

至1984年,六盘水地区生产总值达7.83亿元,是1964年9.1倍;工业总产值进入全省前3位。巨变,前所未有。

手捧成绩,我们不能忘却,十万“三线”大军“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有些人与城市一同成长,有些人却把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大山深处,长眠青山,浩气长存。

铁5师23团的40余名官兵,六枝矿区共产党员张马……仅《六盘水三线建设志》中未完整收录记载的就有250名“三线”建设英烈和工亡人员以身殉国。草木含悲,那一个个倒下的身影,化作立于大地、存于人心的一座座不朽丰碑。

“三线”厂·新生

经历时间沉淀,才能看清历史的坐标。

站在高山之巅,更能领略河流的奔腾。

十六载,蹈厉奋发,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让六盘水突破“千载空白千载忧,遍地荒野遍地愁”的困囿,告别“守着富矿山,过着穷日子”的窘迫,迎来开发建设的“黄金期”。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天,六盘水撤地建市,成为贵州省第二个省辖市。六盘水,作为一个行政地区名称,开始出现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喜讯传来,一城欢欣。

回望峥嵘历史,不只是采摘耀眼的花朵,更是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不论时空如何变换,只有为了家国发展,才能如此大气磅礴;只有依靠人民奋斗,才能如此一往无前。

当时代的巨轮,行进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趋缓,市场经济号角吹响。票证消失,粮票、布票等突然间骤成亲切的怀念,凝聚着血汗的一个个“三线”厂矿,不再被聚光灯环绕。

面对国家使命的转承,发展定位的更迭,曾在计划经济中扮演“弄潮儿”的“三线”厂矿,来不及失落,更顾不上悲情,唯有以改革为动力,在市场浪潮中英勇搏击,方能不被时代抛弃。

改革,与阵痛相伴;涅槃,同新生相连。

新形势下,“三线”厂矿“瘦身健体”,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最有力的印证。

坚定“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战略选择,历届六盘水市党委政府团结带领“三线”厂矿和凉都儿女变革图强,誓要蹬出一条“三线”城市转型发展之路,重塑钢铁之城新荣光。

从“以量为王”到“以质取胜”——将一块煤石吃干榨尽,六盘水延长产业链条,上游发展煤机装备制造,解决技术“卡脖子”;下游开发精煤、新型建筑材料,深耕煤层气、氢气开发。

从“黑色经济”到“绿色崛起”——首钢水钢,“三线”老牌企业,近年来通过狠抓“绿色工厂”建设,稳定达标排放渐成常态,曾经烟尘蔽日的旧貌一去不复返,“花园工厂”惊艳世人。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做强做大基础能源首位产业同时,六盘水全力推进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等七大产业板块全链发展,截至2020年,七大产业板块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1户,占入库企业总户数的31.3%。

于忧思中奋起,曾一度蒙尘的首钢水钢、盘江精煤等一批“三线”企业,在经受市场考验后,已然涅槃重生。

在全域旅游风生水起的当下,六盘水深情回望,以老场馆改造和场馆新建方式让“三线”工业遗迹、遗产重焕生机,相继打造了六枝记忆·三线建设产业园、盘州671三线文化主题园。

“三线”魂·传承

“三线”建设作为火红年代的标本,已经载入史册,但作为烛照未来的一盏明灯,它并未熄灭。那些去与留、血与汗编织而成的“三线”往事,跨越了时空,长存于世间。

时代风雨,岁月山河。2018年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三线”建设淬火成钢,既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

越是当下的弥足珍贵,越要感恩当初的难能可贵。念兹在兹,六盘水人永远铭记——家乡故土,因工而立,因“黑金”而富,更因“三线”而荣耀,是“三线”建设成就了六盘水。

有多少筚路蓝缕,就有多少薪火相传。2013年,六盘水立馆留史,修建了国内首个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抚慰前辈念想,留给后辈瞻仰。

文物静默无声,却藏万语千言。工作证、藤条箱、蒸汽机车、雨靴、解放牌汽车、龙门刨床……馆内共展出图片1328张,实物1380件,档案资料250余份,文献资料9502件。

博物馆落成后,一批又一批乌蒙儿女踏入场馆,思接往昔,心游万仞。这一方天地里,黄发老者与垂髫儿郎并立,或重温青春,或汲取成长养分,历史,在他们手中,接力传承。

“讲好‘三线’故事,传承‘三线’精神。”六盘水,做的不止是建设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还匠心独运地创新施策,让“三线”历史融入城市肌理,“三线”精神深植城市精魂。

推出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电视连续剧《正是青春璀璨时》;组建“三线”精神报告团到企业、学校、机关、社区宣讲六盘水的创业史、建设史和发展史……一桩一件,润物无声。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无异于是创造新的历史。在“三线”精神的感召下,一大批六盘水人心怀“国之大者”,勇立潮头,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三线”精神时代价值充分凸显。

他们中,有誓让穷村奔小康的余留芬,有百姓不脱贫不下山的杨波,有温暖苍生身燃尽的倪裔豹,不同年代,不同职业,他们的姿态却和当年的“三线”建设者如出一辙——丹心从来系家国。

历史与现实交汇,梦想和智慧激荡。解码代代相承的奋斗,我们感慨:人民的鲜花和掌声,从来只献给英勇向前的搏击者;历史的镌刻和记忆,永不会磨灭初心不改的实干家。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志在开辟未来。

三线历史是六盘水的“根”,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魂”。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刚表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六盘水将永远铭记“三线”历史,永续传承“三线”精神,始终坚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维护核心的政治本色,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努力干出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凉都新未来。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我们深情眺望,六盘水将“三线”建设所积攒之荣耀与精华,化作闯新路的钢胆,开新局的决绝,抢新机的智慧,出新绩的守望,昂首阔步“新长征”,奋力建设幸福六盘水,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图/文 马刚)

(责编:吴锋、陈康清)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