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六盘水市生态文明委公开向社会征求关于推进剌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建议-pg电子直营店

发布时间:

字体: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剌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市生态文明建设委拟定《关于推进剌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于2018年9月5日至9月20日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请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十五日内,以书面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六盘水市生态文明建设委产业科反馈,对提出的意见须说明具体理由和依据。

  联系人:李 劼;

  联系电话:0858-8201849;

  电子邮箱:1802231325@qq.com;

  通讯地址: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大道511号市生态文明建设委216室。





关于推进剌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属蔷薇科野生植物,原产我国西南部,以贵州最多。特别是六盘水市均有自然分布,是贵州刺梨分布最密集,产量最高的地区,截止到2017年,全市刺梨种植面积达80万亩,初步形成了刺梨系列产品,一些高档刺梨产品已进入国内外市场,刺梨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刺梨味道甘甜,果肉鲜美,在食品、药用、化工、养生等方面具有较长产业链和巨大发展潜力,深受人们喜爱。我市为剌梨适生区,大力发展剌梨产业,有利于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扶贫、增加群众收入。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剌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促农增收和精准脱贫目标,遵循《贵州省刺梨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大剌梨种植面积、提高种植质量、加快产业发展和提升效益为核心,着力建好基地、提高质量、精深加工、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强化支撑,努力推进剌梨产业绿色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智能化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农民持续增收,振兴乡村经济,进一步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全面持续跨越发展,努力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二)基本原则

坚持扩面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突出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导向,着力推广丰产栽培技术和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推行绿色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方式,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剌梨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

坚持三产融合,持续发展。建立“政、产、学、研、商”沟通协调机制,按照“强二产、带一产、促三产”总体要求,科学确定剌梨的种植规模、加工能力、服务体系和营销方式,建立和完善种加销、科工贸一体全面发展新机制,统筹整合各部门资金、人力、物力要素,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剌梨产业持续健康、绿色标准化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持续推进剌梨产业规模经营。强化科技在基础研究、产品研发、精深加工等环节的重要作用。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提高刺梨产业标准化、科技化水平。创新和健全投融资制度,引导社会投入。强化科研、生产、销售领域的分工协作,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集中培育刺梨龙头企业,促进刺梨生产加工企业集群化、龙头化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刺梨产业发展机制;强化政府制定和实施刺梨产业发展规划、标准、政策、激励机制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要以规划引领,助推剌梨特色产业大发展。要全面实行剌梨产业建设“三变”改革发展,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等生产和经营者要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种植品种、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

(三)总体目标。2022年,全市剌梨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其中剌梨示范基地80万亩,剌梨果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建成亿元级加工企业2个、市级以上剌梨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3个、建立县级刺梨万亩样板点示范基地4个、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5个,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主产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元,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研究和开发水平领先、综合效益显著的剌梨产业第一市。

二、重点任务

(四)培育优质高效基地。按照全省剌梨适生区划,并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分区域、分品种指导适宜区编制剌梨基地建设规划,以科学规划指导剌梨产业稳步持续发展。支持选育推广良种,严格按照剌梨园建设标准建设高标准、优质、高效剌梨基地80万亩,同时,及时抓紧改造现有低产低效剌梨基地。完善优质丰产栽培标准,规范剌梨基地质量认证。按照“一园一品、一园一策”要求,加强丰产栽培技术管理。将区域性剌梨良种采穗园建设、良种壮苗繁育基地建设纳入省林业基本建设项目支持范围,并积极协调纳入国家支持范围。积极将我市剌梨基地培育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补贴、省级林业十大产业发展基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林业扩面提质、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支持范围。结合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优先安排、加快推进纳入普通公路路网的林区道路建设。加快剌梨基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将剌梨基地内生产作业道路、灌溉设施建设纳入省林业十大产业发展基地项目建设范围。剌梨基地看护房、病虫防控管理用房的用地符合设施农用地条件的,按农用地管理,符合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条件的按林地管理,无须办理农用地(林地)转用审批手续。

(五)强化和优化产品加工。全面落实加工要素保障。各县(市、特区、区)对剌梨龙头加工项目和园区建设合理用地按规定予以积极保障。将剌梨冷藏保鲜等设备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并加大补贴力度。将鲜剌梨纳入《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范围。鼓励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实施剌梨深加工项目,研发剌梨新优产品,强化剌梨保健食品生产技术和工艺研究。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信息化建设与传统剌梨加工企业有机融合,提高企业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水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开展剌梨在康养保健、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功能开发和应用研究。将剌梨密封储藏设施建设、加工生产线改造提升、产业园区建设等纳入重点项目计划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范围。加快剌梨生产经营标准化。持续支持开展剌梨成分与功效研究,将剌梨药用相关研究列入中医药产业重点科技项目。将剌梨综合利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列入重点科研课题。支持企业、科研单位设立剌梨研究分支机构,搭建开放性研发平台,建立省、市、县(市、特区、区)剌梨科技示范基地(点)。

(六)做大做强品牌。实施品牌创建战略行动。重点扶持刺梨汁、果脯、酒品、药品、精油等加工产品研发与精深加工,逐步形成刺梨食品、药品、日化用品三大类,品种齐全的产品系列,推动发展刺梨地理标志商标,整合打造“凉都剌梨”省级以上公共绿色有机品牌,鼓励地方和新型经营主体创建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品牌。2022年,创建刺梨品牌5个。要充分利用现有渠道,统筹品牌建设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剌梨绿色有机品牌创建、品牌认证和品牌宣传推广,对成效明显的区域剌梨绿色有机公共品牌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要对列入品牌培育的生产经营主体,在项目立项、能源供应、财政贴息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在质量管理、信息咨询、技术帮扶、用地手续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

鼓励整合资源对剌梨品牌宣传的总体策划和系统推进。加大对凉都剌梨历史文化的挖掘力度,组织媒体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要大力宣传凉都刺梨的独特品质与资源优势,做好刺梨产品开发项目储备包装,增强产业吸引力。要鼓励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大力推介我市剌梨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支持各地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品牌宣传展示活动,扩大自主品牌社会影响力。要充分利用博览会、展会、推介会、发布会等公共平台和资源打响自主品牌。要支持建立剌梨原产地认证制度、构建产品可追溯查询管理机制,加强剌梨产品市场质量监管。强化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知名商标和地理标识产品的规范管理。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推动形成品牌消费理念。

(七)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鼓励利用剌梨种植地科学发展林下循环种养,林下种养相关管护设施、畜禽圈舍等用地符合设施农用地条件的,按农用地管理,无须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鼓励打造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文化等产业,推进剌梨产业与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

要重点发展刺梨特色乡村旅游。开展以刺梨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举办剌梨“观花节”和“采摘节”,以刺梨种植、观花、采果、食品饮料加工为依托,打造以刺梨为主的乡村旅游观光精品带,让游客在游憩中摘果、赏花、品刺梨食品、住农庄客栈,享受田园乐趣和大自然美景,丰富剌梨产业文化内涵,推进剌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依托国家或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一批集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储藏保鲜、精深加工、质量检测、产品展销、物流配送、康养保健、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剌梨产业示范园区,并推荐申报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八)创新产品市场开拓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刺梨基地为平台,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着力开展以商招商、上门招商等招商活动,大力宣传“凉都刺梨”的独特品质与资源优势,做好刺梨产品开发项目储备包装,增强产业吸引力。要优化投资环境,在项目入驻过程中,简化办事程序,搞好支持保障,为项目入驻提供条件,要拓宽服务领域,规范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为外地客商投资我市刺梨产业发展提供便利。

鼓励建设剌梨批发市场(集散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协调将其纳入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支持范围。支持建立和完善种加销、科工贸一体发展新机制。完善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市场议价,保障优质优价。借助“互联网”,运用大数据,搭建省级剌梨营销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基地和乡村。建立健全集剌梨物流信息和价格指数发布于一体的剌梨贸易市场流通体系。加强产业与市场终端对接,多渠道构建营销网点。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凉都剌梨“走出去”和“引进来

(九)构建风险防范机制。支持成立剌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帮助农户灾前防御和灾后自救。将剌梨林病虫监测与防治纳入森林病虫害防治项目,并积极协调纳入省级、国家防治项目,实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治。将剌梨林因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和意外事故发生的风险纳入政策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范围。鼓励保险机构针对不同区域和品种的剌梨设计保险产品,探索建立互助共济的合作保险组织,降低生产经营风险。积极推进剌梨产品内涵建设,提高剌梨产品附加值,确保剌梨销路畅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剌梨安全体系建设,强化剌梨产地环境检测,合理布局和修建剌梨密封冷藏设施,建立完善剌梨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保障措施

(十)加强组织领导。市直有关部门要强化配合协作,共同研究解决剌梨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根据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共同推进我市剌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要把剌梨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强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实施。

(十一)加大资金扶持。市、县两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剌梨相关标准制定、基础研究、药品和大健康产品研发等。统筹整合林业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农业产业扶持资金、科技奖补资金等,重点用于区域性剌梨良种选育与推广、科技研发、“凉都剌梨”品牌培育与宣传、技术培训、质量监测以及剌梨产业特优区建设奖补等。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金加大投入,采取农村“三变”模式和“1 n”资金投入模式,壮大剌梨产业发展资金规模。市、县(市、特区、区)在相关资金安排上,要加大对剌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十二)完善发展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集体林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行农村“三变”改革,推广“农民林地股份合作社企业(公司)或职业经理人”等模式,促进区域性剌梨适度规模种植。推广专业公司代管托管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村集体组织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经营机制,提高剌梨的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产业化水平。健全“科企农”“产学研”“农工贸”产业化模式,组建市级剌梨产业联盟,推动全市剌梨产业提档升级。依托涉林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职业农民、职业经理人、乡土专家培养,加大基层科技人员培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专家库和专家大院,保障人才供给。

(十三)培育经营主体。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738号),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实行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发展一批以剌梨标准化种植、林下生态种养、产品初加工或专业化生产、产品营销为特色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组织,引进壮大一批以剌梨产品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龙头加工企业,着力造就一批剌梨产业职业经理人、技术能人,探索建立剌梨造林、管护、采摘专业队伍。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专业服务、生产托管服务,全面提升剌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地图